2012-04-18

青州博物馆藏精品 玉器 鉴赏

青州博物馆藏精品 玉器 鉴赏

青州博物馆藏精品 器 鉴赏

 青州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七千多年的历史积淀,使得这一地区地上、地下文物丰富。关于青州,在《尚书·禹贡》中就曾提到过,说“海岱惟青州,潍淄其道”,也就是说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古青州的范围。在这个古老的地方,玉的雕琢使用,由来已久。
  就现在考古发现来说,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,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雕琢使用玉器。经过北辛文化时期、大汶口文化时期约4000年的发展,到了龙山文化时期,玉器的雕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。青州博物馆所藏玉器以战国、汉代时期的精品最为突出。经过数千年的发展,明清时期玉器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变得世俗化。玉有五德,即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。古人常以玉比喻君子,以玉的高雅洁净来比喻君子的高贵气质,以玉的坚硬比喻君子的忠贞,以玉的温润比喻君子的谦恭礼让,“君子佩玉”就是说的这个道理。古人雕琢的美玉展现着中华民族对于玉的尊崇,对于美好人格的向往。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青州博物馆,从它所藏的精品玉器中来领略玉的这些品德。
  
  玉鱼(图1)商代。1965年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墓出土。长9厘米。薄片, 体形较短。眼睛琢成小孔形,可系绳。鳍覆于身,鳍上有小直线。尾部似燕尾,分叉且向两边外撇,尾端有刃,较锋利,可当作小刀使用。鱼身上的线条以直线条为主,且雕刻有力。整体造型美观、生动,形态栩栩如生。这一题材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。
  玉兔 (图2) 西周。长4厘米,高2.2厘米,重4.5克。片状,青白色,局部受沁呈黄白色。头微昂,眼突出,嘴微张,下方钻有一孔,孔较大,可系绳。身上寥寥几刀,就展现出兔子机敏、奔跑的神态,可见古人高超的雕玉技巧。
  裸体玉人(图3)战国。共计八件。1996年青州高柳镇东水渠村出土,分两个陶盒盛放。具体排列方式为每件玉人各占陶盒的一个角,男女呈对角放置。头向外脚向内,女为仰面式,男为覆面式放置。这八件玉人,除两女一男正面略有土沁、土锈外,其余五件皆保存完好,体面光洁。玉人为青黄色玉质,玉质晶莹细腻,有光泽。男性(图4)皆头戴平顶型发饰,旁垂两带,系于项下,交叉状搭于胸前;女性(图5)头上无发饰,呈散发披发状至腰际,发丝历历可数,清晰可见。玉人皆面部丰腴,脖颈粗短,右手压左手于腹部,两腿呈分开状,且生殖器刻制明显,但第二性特征不明显。身体肥胖,四肢略短。很显然,这八件雕刻的玉人为孩童,可视为裸体玉男、玉女,或裸体童男童女。盛放玉人的陶盒(图6)为正方形。边长19.3厘米,高14.7厘米,壁厚2.5厘米。盖口沿为子母形口,厚3厘米,上面的四个外角都磨制成委角。盖子的中央部位有一小孔,陶盒的两端也各有一个小孔。每个陶盒上共有三个小孔洞,其用意是供陶盒里的玉人通过小孔呼吸空气,或自由出入。据考证应是祭祀用品,凭借玉的灵气,求子孙繁衍。这组玉人玉质细腻,色泽温润,雕制精美,确为玉之珍品。
  玉剑(图7)战国。2004年冬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大型战国齐墓出土。青白玉质。近似等腰梯形,上雕双螭龙纹,尾部分叉,飘逸俊秀。最顶端圆雕一小鸟,做凌空欲飞状。剑采用浮雕、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,碾琢精细,玉质莹润。
  玉剑(图8)战国。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战国墓出土。长15厘米。黄色,局部有黑沁。正面布满勾连涡纹,背面雕出长方形穿。玉质精美,碾琢精细,反映出墓主高贵的身份。玉剑属玉剑饰的一种,剑固定在剑鞘上,供穿系革带以连结腰间的器物,早期玉剑饰主要作帝王贵族标榜尊贵地位和赏赐、馈赠之用。
  玉璧(图9)战国。2008年青州市邵庄镇西辛村西南战国陪葬墓出土。该陪葬墓面积虽不到十平方米,但出土了玉璧十件、铜剑一把、陶壶五件,其中的玉器基本上都保存完整,制作精良,取材考究,堪称战国时期齐国制玉的代表。十件玉璧中最精美的当属枕于墓主人头部之下的那一件,直径14.6厘米,内径4.7厘米,璧厚0.6厘米,是10件玉璧中最为厚重的一件。玉璧颜色为深青绿色,色泽浑厚温润,玉璧外缘与肉内缘周边皆作减地抛光处理。玉璧的正反两面皆布满大小、形状一致,排列间隔相等的谷纹,谷纹均乳突饱满匀称,粒粒雕琢精细光滑,富有光泽。
  “宜子孙”玉璧(图10)东汉。上世纪80年代,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出土。通长30厘米,直径20.8厘米,厚0.6厘米。白玉质,质温润,玉材罕见。璧肉内区饰蒲纹一周,并有158个乳丁,外区饰蟠螭纹。出廓上方镂雕双龙纽,纽中央透雕篆书“宜子孙”三字。乃“子子孙孙宜室宜家”的吉祥用语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玉匠巧妙利用白色玉质上的黑色部分,因材施艺,艺尽其材,碾琢成一对面相视的双龙。龙体粗壮刚健,昂首挺胸,张口露齿呈腾空飞奔状,活灵活现,似出没于祥云之中。线条流畅,姿态优美,充满着灵气和动态的艺术韵律美。璧面谷纹雕琢精细,更显华丽高雅。该玉璧是汉代玉器中的上乘佳作,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
  玉猪(图11)东汉。上世纪80年代,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出土。猪呈长圆条状,俯伏姿势,头较小,脊背平直,臀部呈近方形,四角无明显的棱角,底部光素无饰,尾部有一小孔。整体琢磨细腻,抛光甚好。雕刻工艺采用典型的“汉八刀”技法,用阴线刻划出各部位轮廓,寥寥数刀,形神兼备,造型朴拙。玉猪,在汉代作为死者财富的代表,有着相应的政治、经济背景,是汉代特有的产物。现在我们既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,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汉代墓葬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。
  “为福”玉璧(图12)东汉。上世纪80年代,青州市马家冢子汉墓出土。直径9厘米,好径2厘米,通高11.3厘米。白玉质,与“宜子孙”玉璧相同,仅形体较小。玉璧左下角残,但仍能辨识玉璧肉上透雕的“为福”二字,出廓上部透雕二龙戏珠图案,璧肉外圈为一周浮雕蟠螭纹,内圈透雕两组龙纹,中央上下隶书“为福”二字,内缘和外缘与“宜子孙”玉璧一样各饰一圈凸弦纹。质地温润缜密,体如凝脂,精光内涵,不愧为汉代玉器中的精品,在璧下部外缘处有四个小孔,推测应为悬挂之用。这种玉器形体较小,主要用来悬挂在腰带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作为装饰物。
  神兽蟠螭纹玉璧(图13) 东汉。马家冢子汉墓出土。外径18.5厘米,好径3.9厘米。青色,玉质晶莹,谷粒凸出璧面,粒粒圆浑。玉璧两面内重浅浮雕蒲纹,其上每一个乳突上又阴刻单线旋涡纹,外重为阴线刻四组双尾龙纹。
  玉簪(图14)清代。由簪头和簪身组成,簪头雕刻复杂,簪身细长,底部尖圆。簪头刻双鱼、盘长等纹样,都是佛教“八吉祥”的一种,寓意深厚。双鱼寓意长寿健康,充满活力,佩戴可以趋吉避邪。盘长表示着回贯一切,永无穷尽,是长命百岁的象征。
  二龙戏珠玉镯(图15)清代。青玉质,圆环状。采用俏雕工艺,纹饰明显,造型美观。双龙戏珠是明清玉镯雕刻的常见主题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龙珠是龙的精华,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,所以人们在艺术表达中,通过两条龙对玉珠的争夺,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  螭龙纹玉带钩(图16)清代。和田白玉质,油脂光泽。钩首为龙首,张口露齿,眼球凸出,眉发卷云后扬,两角呈八角辣椒状分开,阴刻线雕琢飘动鬃发。钩身上透雕一螭虎纹,嘴衔灵芝瑞草,呈匍匐爬行状,鬃毛和毛发皆成流动漂浮状。螭虎四肢发达,肌肉感强。采用高浮雕镂空雕刻,工艺精湛,打磨圆润。题材取自“苍龙教子”,母龙负有教育子龙的责任,表示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
  持卷玉观音(图17)清代。双目微睁,耳垂至肩,俏色发髻高盘于头顶。身着长衣,略坦前胸。左手持经卷,覆压右手于膝。半盘坐于岩石之上,做冥思状。衣褶雕刻流畅、自然。此尊观音造型源于《法华经》卷七普门品所载“应以声闻身得度者,”即听闻如来之说法而得道者,手持经卷表示说法。
  释迦摩尼玉坐像(图18)清代。脸庞慈善、安祥,头饰螺发肉髻,大耳垂肩,双眸微闭,颈带项圈,佛珠挂于胸前。右臂曲肘,手施无畏印;左手置于膝盖处,掌心向前,施与愿印。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。衣纹雕刻简洁洗练。神态清秀俊逸,端庄典雅。准确而自然地展现出释迦摩尼宁静淡泊的神情。
  青州市博物馆所藏的精品玉器数量虽然不多,但涉及到方方面面。有礼器、日常器、实用器,也有随葬冥器。无论哪一种,都蕴含着玉坚贞、圣洁、温润的优良品质。我们在欣赏每件玉器的同时,不只是看它那精湛的雕工,优良的质地,更需从中体会它所表达出的那种优良品德,品味它谦逊的内在。以玉比德,以玉鉴德,我们要借玉追溯历史,品味历史


TAG:青州博物馆藏精品 玉器 鉴赏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